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經驗的變體





















對於文德來說,以自身生活經驗作為表現題材,就一個創作者而言是自然而真誠的。「泡湯」系列中所呈現的水氣迷濛,以及人物在水中的變形扭曲,將日常瑣碎情景轉化為一個熟識卻又帶著些許陌生的舞台。而這種透過經年累月的觀察以及生活經驗所累積的厚實情感,進一步使得以宣紙渲染鋪疊的畫面,呈現出概念的厚度,這種以情感堆積的厚實感,在他2005年的「圖樣衍變」作品中更進一步的強化。「圖樣衍變」將概念的厚度結合紙張的物理性厚度,將多張染色的宣紙交錯疊覆在畫面上,因此產生了實際的厚度,有趣的是,在紙張重疊處厚實外突的畫面中,色彩與形象卻是內縮的,而藝術家所使用的媒材特性在此表露無遺。上於宣紙的水墨不是塗佈於表面,而是融入紙張,所產生的是消光,吸入及內縮的視覺現象,使得畫面呈現一種獨特的空間感。在此觀者感受到的是曖昧的空間,視覺上感到退後的色塊,卻是上在疊覆於表層的宣紙,退後的色彩與前突的紙張、視覺的空間感與物理性的空間相互抵制,在視覺感知與智識思考之間產生了衝突,進而達成一種特殊的視覺趣味。

2004年的「狗樣子」將1997年的題材重新處理,我们看到的是更純粹及細膩的影像處理。畫面中的形象脫離了形的描寫與再現,而更接近純粹圖像,觀者面對的不再是熟悉、可輕易辨認的影像,而是由具體形象衍生出來的變體。在畫面的處理上,由多層宣紙堆積出來的半透明視覺效果,使觀者在一段時間的觀看之後,能逐漸感知察覺畫面所呈現的細緻豐富的色彩層次,這樣的特質,不禁使人聯想到羅斯柯(Mark Rothko)的單色繪畫所展現的帶有宗教寧靜情緒的纖細畫面。同樣的現象也可在「圖樣衍變」中觀察到。2005年的「圖樣衍變」作品中,影像由具像轉為符號性的圖像,使觀者將焦點集中在媒材所呈現的視覺現象,在畫面中我们看到單純所展現的力量。

從「泡湯」,「狗樣子」,「圖樣衍變」系列的衍變,隱約感受到藝術家逐漸脫離形象的描寫,所呈現的並非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式的純粹抽象,而是如同變形蟲一般,由具體的生活環境景緻出發,進而轉化為純粹圖像。這種衍生的變化,亦如同貝多芬(L. van Beethoven)的狄亞貝里變奏曲(Diabelli Variations),而與其說是變奏,不如解讀為變形或轉化來的貼切。由一個點出發,像單細胞一般隨時間演化,最後呈現的是看似異形卻又有著些許熟悉感的形象。距離產生美感,雨中霧裡的景致亦引人遐想,文德的作品中呈現的距離,因為時間及環境的影響,滲入了許多雜質,而這些雜質,豐富了平凡而不起眼的日常生活景致。



文/蕭北辰
繪畫創作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