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個人簡歷

劉文德
TEL:0933068491
E-mail:wenter.liu@msa.hinet.net
個人網站:http://wenterliu.blogspot.com/

1970 生
1988 台北市泰北高中美工科畢
1993 國立台灣藝專美術科水墨組畢
1996英國中英格蘭大學伯翰藝術暨設計學院 U.C.E藝術創作碩士(MA in arts)

歷年展覽

個展
1999 個展 劉文德留學英國時期作品 太平洋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0 個展 在水中的水中 台北前藝術
2003 個展 水滑洗凝脂 也趣AKI Gallery
2004 個展 狗樣子 也趣AKI Gallery
2006 個展 [Shapes] 也趣AKI Gallery
2007 個展 及‧時‧影‧樣 東吳大學游藝廣場
2008 個展 私日記 也趣AKI Gallery
2010 個展 樣子 – 經驗的變體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藝文空間
2011 個展 樣自然 新心藝術館 台南
2012 個展 四時之幻                一畫廊  台北
2013 個展 自然重現                 M畫廊 台北

聯展
1996 畢業展 英國中英格蘭大學伯翰藝術暨設計學院 U.C.E
1998 雙個展 台北萬應藝廊
1999 第二十六屆台北獎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0 亞細亞現代美術展 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中國南京市博物館
2001 蕭北辰 劉文德作品展 台北縣文化局藝廊
2003 象 象 象 象四人展 名冠藝術館
2003 五人聯展 《也趣記像九二-與藝為伍》 也趣AKI Gallery
2004〔微乎及微〕- 三人聯展 也趣AKI Gallery
2005 E術誕生-台灣藝術新秀展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5 雙個展 金禧美術
2005 台灣聲視好大-2005藝術家博覽會 中影文化城
2006 2006 Art Taipei 台北國際畫廊博覽會 華山文化園區
2006 \^O^/ SIGHT 2006藝術家博覽會 華山文化園區
2006 中華民國第十二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6 [時尚水墨]-第一屆台北當代水墨雙年展 國父紀念館
2007 雙個展 金禧美術
2007 2007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與文學 台北世貿中心
2009 新象-兩岸當代水墨展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0 異象- 典藏抽象繪畫展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0 日光下的獨白 四人展 新心藝術館
2013 台南藝術博覽會          M畫廊

獲獎
1991 國立藝專校慶美展水墨類首獎
1998 中華民國第二屆現代水墨畫展 – 優選獎
1999 入選太平洋文化藝術基金會第四屆藝術新秀
1999 入選台北市第二十六屆台北獎
2000 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88-6期展覽補助
2003 朱銘美術館2003觀雨季平面美術類徵件優選獎
2003 獲文建會九二年青年繪畫作品國家典藏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4 獲文建會九三年青年繪畫作品國家典藏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6 獲文建會九五年青年繪畫作品國家典藏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6 中華民國第十二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入選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文德的樣子 -- 文/蕭北辰






















文德所關注的一向是單純的生活周遭現象,或者說,是他個人的生活感受。

他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1995年至1996年的「白天黑夜」,1997年的「狗樣子」,以及1997年至2002年的「湯漾」。「白天黑夜」系列作品將作者本人的身體部份加以轉化與重組,看似一種單純的視覺圖像組合,卻蘊含微妙的敘事性。這些完成於英國的作品,或許是文德在異鄉環境所激發的自我省視心態下所產生的自述。如果觀者審視文德多年來不同系列的作品,會發現畫作的中心都圍繞在「水」的周圍。特別是1997至今的作品。他選擇了極傳統卻極適切的水墨及宣紙,這與他所受的紮實水墨訓練有關。或許有些令人訝異的是赴英國留學,在歐洲當代多樣化藝術思潮的衝擊下,文德仍然持續地以傳統水墨作為主要表現媒材,至返國後持續至今。他1995年至1996年在英國創作的作品呈現出拓展水墨表現語彙的企圖,1997年的「狗樣子」系列便開始以獨特的水墨技法傳遞水的質感,剪影般的狗,自其鮮紅的舌頭流溢出的口水,滴入畫面中流動而多層,悶熱潮溼不安的氣氛之中。

1997年至2002年的「湯漾」呈現文德生活中的泡湯經驗,這些泡湯畫作不只在視覺上呈現水的質感,更企圖表現蒸氣彌漫的空氣感受,不只寫景,更重寫意。這種兼顧具象及抽象感受所呈現的真實,不禁另人聯想到薄丘尼1913年的〈空間中連續的形式〉〈continuous Forms in space〉中依稀可辨的人形包覆於一層流動空氣之中,將可見與感知的元素結合所呈現的綜合性寫實。現代主義早期綜合具象描寫及抽象感官認知,重視精神性多於描寫的哲學思維,同樣可見於文德水氣彌漫的畫面中。雖然文德作品中表現的多為具體可辨的形象,但藉由水做為傳達的媒介,其流動的特性使畫面呈現一種具體而不寫實,抽象而不抽離的特質。而水所指涉的流動性,藉由繪畫過程中大量水份的流動,在心理上及視覺上皆強烈暗示水的存在與保留。

看著文德的「狗作品」,腦中不禁浮現他曾說過的話:「我覺得水中存在著許多雜質。看來純淨的水,其實是藏污納垢。」





文/蕭北辰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記劉文德個展-水滑洗凝脂





















乍見劉文德一系列充滿藍綠色水氣的泡湯影像,水的溫熱蘊謐似乎將每件作品的關係, 串聯成時間的線性序列,但當再次逐一探究時,則發現這所謂的時間感,像被一個個以凝膠固定的奇特空間,片段分割了概念的整體。穿插浸泡在這一片凝凍中的人物影像,不論是手、腳的局部或大小成對的形似人影,都因著水的環繞而趣味洋溢。在這個空間裡,所謂的方向與重力似乎不存在,而透過水的折射所再現的整體,也被透視成一個個飄浮的斷層。

長期以水墨為創作素材的劉文德,從紙張的紋路張力與水墨,膠漿間關係的摸索,發展出了這一系列以「水」為中心的內容與形式表現,再加上親身浸泡水中的體驗,加深了他將個人的感受經驗,轉化為客觀的畫作探究主題,因此在他畫中頻頻出現的水與人體元素,便引申出更多除了表現性之外的主客體哲學。不知是否因求學於英國所受的環境耳濡目染,劉文德的泡湯主題,除了圈圍出自己與自己相處的哲學之外,也流露出一種異國式的物形聯想及詩意,並夾雜一點兒黑色幽默。因為,原先充滿流動張力的「水」,在他的畫中似乎改變了性質,在不見邊際的畫面「容器盛裝」中,人身體浸泡在水中那種被包裹、接觸的歡愉感,就這麼地將水的流逝給打住,內化成藝術家內在凝視的「片刻影像」!

正是這樣一種畫面空間的曖昧,畫邊緣不經意溢出的水漬,暗示了如布萊希特所指出的「距離感」,將原本等同其身的身歷其境打破,觀看者在這一感知的循環中被告知了藝術家的意圖,進入一種營造出的「虛幻整體」中。這種客觀看待個人經驗的表現,讓人不自覺想起《裸猿》一書中,人類學家莫里斯(Desmond Moris)以裸猿為人類定名,排除一種以「人」為中心的進化史論述方式。也許,在劉文德充滿探視自我內在的繪畫形式下,也有這麼一種「中心互換」和主客體轉移的詮釋意圖吧!

文/張光琪

藝術創作者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市立學院 藝術研究所創作碩士(MFA)

經驗的變體





















對於文德來說,以自身生活經驗作為表現題材,就一個創作者而言是自然而真誠的。「泡湯」系列中所呈現的水氣迷濛,以及人物在水中的變形扭曲,將日常瑣碎情景轉化為一個熟識卻又帶著些許陌生的舞台。而這種透過經年累月的觀察以及生活經驗所累積的厚實情感,進一步使得以宣紙渲染鋪疊的畫面,呈現出概念的厚度,這種以情感堆積的厚實感,在他2005年的「圖樣衍變」作品中更進一步的強化。「圖樣衍變」將概念的厚度結合紙張的物理性厚度,將多張染色的宣紙交錯疊覆在畫面上,因此產生了實際的厚度,有趣的是,在紙張重疊處厚實外突的畫面中,色彩與形象卻是內縮的,而藝術家所使用的媒材特性在此表露無遺。上於宣紙的水墨不是塗佈於表面,而是融入紙張,所產生的是消光,吸入及內縮的視覺現象,使得畫面呈現一種獨特的空間感。在此觀者感受到的是曖昧的空間,視覺上感到退後的色塊,卻是上在疊覆於表層的宣紙,退後的色彩與前突的紙張、視覺的空間感與物理性的空間相互抵制,在視覺感知與智識思考之間產生了衝突,進而達成一種特殊的視覺趣味。

2004年的「狗樣子」將1997年的題材重新處理,我们看到的是更純粹及細膩的影像處理。畫面中的形象脫離了形的描寫與再現,而更接近純粹圖像,觀者面對的不再是熟悉、可輕易辨認的影像,而是由具體形象衍生出來的變體。在畫面的處理上,由多層宣紙堆積出來的半透明視覺效果,使觀者在一段時間的觀看之後,能逐漸感知察覺畫面所呈現的細緻豐富的色彩層次,這樣的特質,不禁使人聯想到羅斯柯(Mark Rothko)的單色繪畫所展現的帶有宗教寧靜情緒的纖細畫面。同樣的現象也可在「圖樣衍變」中觀察到。2005年的「圖樣衍變」作品中,影像由具像轉為符號性的圖像,使觀者將焦點集中在媒材所呈現的視覺現象,在畫面中我们看到單純所展現的力量。

從「泡湯」,「狗樣子」,「圖樣衍變」系列的衍變,隱約感受到藝術家逐漸脫離形象的描寫,所呈現的並非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式的純粹抽象,而是如同變形蟲一般,由具體的生活環境景緻出發,進而轉化為純粹圖像。這種衍生的變化,亦如同貝多芬(L. van Beethoven)的狄亞貝里變奏曲(Diabelli Variations),而與其說是變奏,不如解讀為變形或轉化來的貼切。由一個點出發,像單細胞一般隨時間演化,最後呈現的是看似異形卻又有著些許熟悉感的形象。距離產生美感,雨中霧裡的景致亦引人遐想,文德的作品中呈現的距離,因為時間及環境的影響,滲入了許多雜質,而這些雜質,豐富了平凡而不起眼的日常生活景致。



文/蕭北辰
繪畫創作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助理教授

觸及自由的痕跡


















觸及自由的痕跡-劉文德

蔡佩玲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批評組博士生
TSAI, Pei-ling
Graduate student of the Ph. D. program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College of Fine & Applied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但是藝術,絕不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說,
只是向人類說─藝術可以說出一條真理,
潛移默化地,這項活動將培育出思想。(註1)

新世代水墨創作者劉文德,其結合水墨複合媒材與宣紙的創作模式已行之有年。自藝專即開始主修水墨的他曾自道,「喜歡用『水』和『紙』相互結合的感覺,這是一種相當貼近自己的創作理念」。
談及自己,不禁使人揣想著,到底該如何證明或者怎樣證明「我在」?我,如何真能瞭解自己是怎樣的存在,在無法相信本質存在的現在,慣於詠歎自由價值的現在,如何在界定自我中又不失去自由的能動性?這一切或可這樣理解,人可以在自己習慣行為模式中彰顯著「我在」,而,藝術家選擇使用怎樣的媒材創作,對某種現象那種難以言喻的好感…等,均是如呼吸一般自然的習慣造就的。

真的創作如呼吸一般

藝術家選擇某些材料創作,看似他選擇的,實際上,是不得不然的境況決定的。說得明白一點,可能是因為興趣、熟悉、依戀等莫名情愫,讓一切選擇顯得是被迫的。可說,創作者本身的習慣,讓他對某種媒材有所依戀與熟悉,似是自己獨特的品味與喜好,決定自己難以釋懷的抉擇。故,劉文德式的創作模式,包括喜好運用宣紙的滲透性,選擇用托裱的方式而非傳統筆墨,反覆的覆印、墨染、撕減過程中,均瀰漫獨屬於劉文德的味道。
劉文德應用水墨等各式複合媒材作為顏料,這些顏料,透過他轉化為完全不同於本來的樣態。舉泡湯系列作品為例,畫面上,藉由宣紙與墨、壓克力等媒材,我們似可感受到泡湯者的皮膚碎屑溶在溫水中,氤氳水氣也透過畫面讓觀者不禁覺得暈然然,最奇怪的是,乾乾的宣紙,怎讓人看作是濕透了的池子,宣紙與水間的聯結,人、水的形像與閒適的輕鬆情境的感覺,繁瑣難言的創作程序與畫面中讓人驚豔的形式美感,這當中的轉換過程,若細想,將是不可思議的抽象。物質與藝術,實是十分抽象的轉換,然,藝術卻不需要翻譯,「藝術是一個比言語更為普遍的語言樣式,它存在於許許多多相互無法理解的形式之中」(註2),藝術讓各式價值與感受,滲透進觀者的經驗,產生影響。
藝術家「必定或者是將自身燒光,變成灰燼,或者將自身擠壓進材料中去,使該材料從粗金屬變成一種精煉的產品」(註3),可以這樣說,經由劉文德他,觀者觸及到另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嗅得某種啟示。

新水墨

水墨這種媒材,在傳統使用模式上有著沿襲已久的創作模式、標準程序、評價標準等,然,在彰顯畫家存在漸成為創作作品至上的驅力,與各式急於擁抱當代性的情結下,水墨這媒材已經不是以前時空中的水墨,轉以新水墨、前衛水墨、實驗水墨、現代水墨…等諸如此類名稱的出線,或許,這正是其與當代藝術各種矛盾與尷尬的對話中不得不然的轉向。若堅持平面創作的成形有什麼必要條件,就只剩下必得讓載體留下痕跡這樣的底線。
水墨畫,在當代藝術場域已經脫離所謂畫種的範圍。正如不得不然脫離傳統水道的溢流般,免不了流到全然陌生的領地,不僅讓當代習於運用水墨媒材的創作者踏上滾燙的沙漠,包括當下的觀者也被引入熾烈的大太陽下,其實,在各式新觀念的介入下,水墨文化形態已經完全不同了。也是時候該將水墨、複合媒材、油畫、水彩…等各式分類問題拋開,最中肯的理由在於依賴本質分類的模式已過時,已全然不適用於現今這一切都被允許的後現代時空。
對身處後現代當下的我們來說,本質似已成為神話。連所謂「我們」,也不是現在可以定格的存在,而是一種「尚未」。「我們」一直處於慾望的能動狀態中,無法徹底界定,卡在各式可能中變化著。不變的狀態是生物衰竭、死亡的命運。關於媒材的運用可能,正如歷史的生物般,它們也永遠處於「成為」的過程中。其實,視覺藝術的世界中充斥著各式材料,各式不知名的材料均可用藝術之名加以採用,現實的情況是,當代藝術家的經驗世界中,充滿著幾乎俯拾皆是的媒材,然,藝術家習慣運用的,卻只有少數幾樣。「每個畫家都有他自己偏愛的繪畫元素和使用它們的風格,…它們是畫家存在的一個方面在實踐中得以實現自身的手段」(註4)。所以,劉文德為自己重新發明了新的類水墨媒材,而關於水墨畫的未來等議題在此已經失焦,因為重點在於,藝術家如何讓他的作品形成。
水墨材料隨著時空不停增生著其他的意義與可能。且,創作者在工作室內投入驚人的生命力與時間培育的,是創作實踐過程中專屬於他個人的習慣姿態。正如溫特沃斯(Nigel Wentworth,1964-)坦言的:
他繪畫的方式及到他運用繪畫元素的方式,這反映他是誰,也實現在他自身的某種東西,儘管他事先並不知道是什麼。……繪畫可以被理解為表現了存在於世界的某種模式,它包含了畫家的存在、他在社會的存在方式以及經驗這個世界的方式(涉及到存在的模式)。(註5)
藝術家是在創作時找到專屬於他個人運用的模式,習慣與不自覺的重複姿態可說是他自身真正存在的反映。在難以預測的結果前,在工作室中正在進行的,是始終難以言喻的重複條件,及不穩定的顏料毛細滲透現象,與沈溺在無法預測效果中近乎自虐的喜悅。藝術創作不是知識,在經驗中不斷調整的結果是期望可以滿足當代觀者眼睛的渴望。感覺一直在改變,經驗一直在累積,這是為什麼創作行為無法複製,也沒有正確答案。有的,只有無限開拓的可能未來。

靜默的過程

劉文德作品中,有極大部分的主題均與他自身關係密切。然,看似身邊隨處可見的物件系列,在不同的觀者眼前,是否依然可以「看作」某物,就不盡然了。可說,具象的影像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對象,因為,它們不只是物件,牠們不只是狗,這些,在不同觀者眼中,可能是恐懼的來源,可能是悲傷的回憶。
為何應該熟悉的一切,卻又不那麼理所當然的為人所認識。劉文德在創作過程中,讓所有程序都留下意義,不經易地撕開拼貼,正反面都留下作畫的痕跡,沈溺於材料極佳滲透性而無法自拔,對豐富層次的放縱,讓不同時間留下物質證據的執著。也包括靈巧手勢的韻律,包括因敏感於宣紙材質本身通透的特性而特意運用的形體交疊,包括對水墨顏料敏銳毛細現象的著迷,包括對身邊熟悉情感的依戀,還有這時代流行的趨勢痕跡…等,是在創作實踐過程中,以揉麵團的方式,藝術家讓觀者意識到這繁複揉捏過程後真正留下的美味口感。
藝術家將其經驗的一切,將其活著的狀態,將其與社會互動的感觸,揉進作品中,在撕裂、施力壓托、重疊、併合…中,將自己身體的體屑、指紋、喜好、偏好…等,在莫名的驅動力驅使中,一絲不苟地慢慢完成。觀者看到的,不是一幅作品,不是一種物品,而是藝術家所關注的、所思考的、所企望的…種種想望等,層層界定出的停留。
站在他的作品前,漫著一股熟悉又陌生的靜寂。讓人失語的是,那在畫面上疊壓、呈載的濃濃思緒,關於時光流動的痕跡,關於記憶中懷念的味道,關於一直往死亡走去的命運,關於找不到全然屬於自己的東西,關於永遠站在我們之前的過程…。似乎,「一旦我們張開嘴,規範便無可逃避」(註6),為了不讓所有存在的差異被抹去,想逃脫嚴密控制,語言這充滿規範性的工具必須揚棄。
只有在靜默中道盡一切。這,只有藝術可能。
註釋:

(註1)John Dewey,《藝術即經驗》,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頁387。
(註2) John Dewey,《藝術即經驗》,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頁372
(註3) John Dewey,《藝術即經驗》,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頁70。
(註4)參照,Nigel Wentworth,《繪畫現象學》,董宏宇、王春辰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頁187。
(註5) Nigel Wentworth,《繪畫現象學》,董宏宇、王春辰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頁214-215。
(註6) Terry Eagleton,《理論之後:文化理論的當下與未來》,李尚遠譯,台北:商周出版,2005,頁27。

寵物愛


















自古以來人類飼養動物多是以生活功能性為主-例如犬狗作於狩獵,守衛,養貓可以捉老鼠,牛能耕作,馬、驢用以交通運輸等等。但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達,人類發明了足以取代這些工作的機器後,動物的角色就逐漸演變為家庭中供娛樂和賞玩的開心果。寵物愛系列作品的創作發想來自於生活過程中飼養狗狗的體驗與觀察。由於我自己成長過程中時常有接觸狗的經驗(家中曾養過阿冨汗犬,牧羊犬,喜樂蒂,臘腸犬….等)。以及近年陪伴我的愛犬-小波等,以致於我對於狗一直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 ,希望透過藝術的形式傳達出人類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及情感投射, 進而開始思考人類行為與動物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做出提問。

一. 內容觀念

被寵愛定義的動物

在現今當代社會中, 當「寵物」一詞出現在人類生活時間,,伴隨而來的,恐怕是野生動物的身份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人透過人的定義來認識動物,而所對待於動物的,是類似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動物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寵物」,在這關係之中所透露的其實是更多人们情感狀態投射的縮影。人類主觀情感的投射在動物身上,動物漸漸被進行改變的動作(從外表…性格)而漸漸容易適應居住在當代生活環境。寵物成為人類情感的投射出口,客體(寵物名稱,毛色外表的裝扮,流行,混種,衣飾,給予的照顧方式…等),逐漸取代了主體(動物本身)而形塑了當代新寵物

當代人類的情慾縮影

我的寵物愛系列作品意在呈現一種「哈寵物文化」現象之下的人在寵物身上完成以及窺見的渴望,愛慾,以及夢想的原形。人類投射情感在寵物身上,(動物一直是被動角色,人類一直是在猜測動物的心思並做出自我催眠式的關愛與滿足),形成了既矛盾且吊詭的情感關係(既親密又疏離),人類一廂情願的想法,幾十萬年以來我們和其他物種的溝通能力日漸萎縮,但慾望卻不斷擴增,有趣的是動物也為了適應環境生存而不斷改變自身去適應人類生活。然而其中弔詭矛盾的是存在於狗,貓,寵物…這些名詞之下,我們所面對的其實是極為陌生且神秘的物種。

雖然陪伴在人們身邊的寵物是從未被真正理解的陌生個體,然而這跨越物種的愛相信會一直持續下去。

文德

泡湯


















始於實際生活的泡湯經驗,是那種身體與空氣中充滿水氣的氛圍感受。也許是身體與水接觸太久,漸而開始觀察它的存在樣態,有趣的是,在看似單純的水中其實充滿著雜質,水泡,以及因為身體的浸泡而產生的流動。人體進進出出於各式大小水池,充盈在空氣中的水氛映顯出一幅幅有趣的人體放鬆樣態,霧氣氤氳浮動中,溫熱的湯泉移動著無重力般的身體,眼前的視覺似乎成為一幕幕漂浮晃動的曖昧空間……。
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