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記劉文德個展-水滑洗凝脂





















乍見劉文德一系列充滿藍綠色水氣的泡湯影像,水的溫熱蘊謐似乎將每件作品的關係, 串聯成時間的線性序列,但當再次逐一探究時,則發現這所謂的時間感,像被一個個以凝膠固定的奇特空間,片段分割了概念的整體。穿插浸泡在這一片凝凍中的人物影像,不論是手、腳的局部或大小成對的形似人影,都因著水的環繞而趣味洋溢。在這個空間裡,所謂的方向與重力似乎不存在,而透過水的折射所再現的整體,也被透視成一個個飄浮的斷層。

長期以水墨為創作素材的劉文德,從紙張的紋路張力與水墨,膠漿間關係的摸索,發展出了這一系列以「水」為中心的內容與形式表現,再加上親身浸泡水中的體驗,加深了他將個人的感受經驗,轉化為客觀的畫作探究主題,因此在他畫中頻頻出現的水與人體元素,便引申出更多除了表現性之外的主客體哲學。不知是否因求學於英國所受的環境耳濡目染,劉文德的泡湯主題,除了圈圍出自己與自己相處的哲學之外,也流露出一種異國式的物形聯想及詩意,並夾雜一點兒黑色幽默。因為,原先充滿流動張力的「水」,在他的畫中似乎改變了性質,在不見邊際的畫面「容器盛裝」中,人身體浸泡在水中那種被包裹、接觸的歡愉感,就這麼地將水的流逝給打住,內化成藝術家內在凝視的「片刻影像」!

正是這樣一種畫面空間的曖昧,畫邊緣不經意溢出的水漬,暗示了如布萊希特所指出的「距離感」,將原本等同其身的身歷其境打破,觀看者在這一感知的循環中被告知了藝術家的意圖,進入一種營造出的「虛幻整體」中。這種客觀看待個人經驗的表現,讓人不自覺想起《裸猿》一書中,人類學家莫里斯(Desmond Moris)以裸猿為人類定名,排除一種以「人」為中心的進化史論述方式。也許,在劉文德充滿探視自我內在的繪畫形式下,也有這麼一種「中心互換」和主客體轉移的詮釋意圖吧!

文/張光琪

藝術創作者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市立學院 藝術研究所創作碩士(MF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